欢迎光临专业集成电路测试网~~欢迎加入IC测试QQ群:111938408

专业IC测试网

当前位置: 网站主页 > 测试工程 >

IC 失效分析方法 --Part2 常见破坏性FA方法解析

时间:2025-07-31 22:04来源:FreyaW 半导体ATE测试 作者:ictest8_edit 点击:

 


如果说,非破坏性FA是起点,那么破坏性FA就是深入探索,破坏性FA通常 在非破坏定位的基础上,通过物理手段暴露内部结构,利用高倍显微技术(SEM)和微区分析技术(EDS, Probe)揭示失效的微观机理和根本原因。

常用组合:开封/切片 -> SEM/EDS观察 -> 去层 -> 微探针测试 -> (必要时)更高端分析(如FIB, TEM)


破坏性失效分析(破坏性FA)


破坏性失效分析需要破坏样品的物理结构,通常用于深入观察失效点的微观形貌、成分、结构,或访问内部节点进行电学测试。在非破坏性分析定位失效区域后进行。常见的破坏性FA 按Cost 由低到高 list 如下


1. 开封/切片(Decapsulation/Cross-Sectioning)


· 检测模式:

针对塑封封装(环氧树脂)IC,采用化学开封模式,使用发烟硝酸(HNO₃)或浓硫酸(H₂SO₄)加热腐蚀塑封料,保留芯片和键合线,针对对酸敏感的器件,可采用等离子刻蚀方式,用氧等离子体缓慢去除有机物

针对BGA焊点、芯片截面、界面分层等失效, 可采用金刚石锯 沿目标位置切割样品(切割前可用环氧树脂包裹样品,保护边缘),逐级使用砂纸(粗→细)研磨目标位置,再用金刚石/氧化铝抛光液抛光至镜面,最后可使用化学试剂(如Keller试剂)凸显金属晶界或缺陷。

· 应用场景:

o 焊点可靠性测试(温度循环(TCT)后裂纹分析)

o 芯片粘接空洞(Die Attach Void)检测

o 键合线偏移/断裂原因调查

· 结果读取:

光学显微镜:初步观察切片后截面结构(键合线断裂、焊点空洞、分层位置)

SEM/EDS:高倍形貌观察(裂纹路径、IMC厚度)及元素成分分析(焊点污染、腐蚀产物)

2. IMC (Intermetallic Compound Analysis - 金属间化合物分析)

· 检测模式:需要先进行机械研磨+抛光 (Cross-Sectioning - 切片) 或化学刻蚀,暴露需要观察的焊接界面(如芯片凸块UBM与焊料之间、焊球与PCB焊盘之间、引线键合球与焊盘/Al线之间)。然后主要使用SEM (扫描电子显微镜) 和 EDS (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

· 典型应用: 评估焊接互连的可靠性和老化状态。IMC过厚、形貌粗化、孔洞聚集、特定脆性相过多都可能导致焊点机械强度下降,在热应力或机械应力下开裂失效

· 观察内容:

IMC层厚度: 测量界面处IMC层的总厚度及各相(如Cu₆Sn₅, Cu₃Sn, Ni₃Sn₄, Ag₃Sn等)的厚度

IMC形貌: 观察IMC晶粒的尺寸、形状、分布(扇贝状、层状、块状等)

IMC成分: 使用EDS确定IMC的化学组成

孔洞/裂纹: 观察IMC层内部或界面处是否存在Kirkendall孔洞或微裂纹

界面完整性: 评估IMC层与焊料/金属焊盘之间的界面是否平整、有无剥离

· 结果读取:

· SEM图像: 高倍率下显示IMC层微观结构的背散射电子(BSE)图像(成分衬度,重元素亮

· 厚度测量: 在SEM图像上直接测量IMC层厚度

· EDS谱图/面扫图: 显示特定点或区域的元素组成及分布
 
· IMC相鉴定: 结合形貌、成分和相图知识判断IMC类型

 

3. PROBE (Micro-probing - 微探针测试)

· 检测模式: 在非破坏性FA(如VI/IR/EMMI)定位到芯片内部的失效点或可疑节点后,需要去层(Deprocessing):通常是机械研磨化学/等离子刻蚀逐层去除芯片上方的钝化层和金属层,直到暴露出需要测试的下层金属线、多晶硅栅、扩散区或接触孔。然后使用极其精密的微探针台(带高倍显微镜),操纵钨针或纳米探针与暴露出的节点进行物理接触,使用SMU进行精确的I-V特性测试

· 典型应用: 对芯片内部(Die Level)电路进行深入的电气诊断和失效点精确定位,是分析复杂集成电路(IC)功能失效、性能劣化、闩锁、ESD/EOS损伤等的关键步骤。常在EMMI/OBIRCH定位后进行

· 观察内容:

节点电特性: 测量暴露点的电压、电流、电阻、电容、晶体管特性等

信号波形: 在动态工作模式下,使用示波器或逻辑分析仪捕获信号波形

定位精确失效点: 通过在不同节点测试,精确定位开路、短路、漏电或功能异常的具体位置(如某条金属线、某个接触孔、某个晶体管)

· 结果读取:

I-V曲线图/C-V曲线图: 与IV分析类似,但针对的是芯片内部特定节点

波形图: 捕获的信号时序图

电阻/电压值: 测量得到的精确电学参数

物理定位: 在显微镜图像上标注测试点的精确位置

4弹坑 (Cratering - 弹坑效应检查)

· 检测模式:弹坑效应检查是引线键合(特别是球焊)的一种特定失效模式分析。当进行拉力测试(Wire Pull) 或推球测试(Ball Shear) 时,键合球可能从芯片焊盘上被拉/推掉。如果键合工艺不当(如超声能量过大、参数不匹配)或焊盘结构脆弱(如下方有低压器件),键合球脱离时可能连带将芯片硅衬底或下层金属/介质撕裂,在焊盘下方硅中形成一个“弹坑”状损伤

· 典型应用: 评估引线键合工艺(尤其是球焊)对芯片衬底造成的潜在损伤风险。弹坑是导致芯片早期失效或可靠性问题(如漏电)的严重隐患

· 观察内容:

硅衬底上是否存在裂纹、碎裂、凹坑(即弹坑)

焊盘金属层是否被撕裂或翘起

下层介质或多晶硅是否暴露或损伤
 
· 结果读取:

光学/SEM图像: 清晰显示焊盘区域是否存在弹坑损伤及其严重程度(大小、深度、裂纹延伸情况)

损伤评级: 根据标准(如MIL-STD-883)或内部规范对弹坑程度进行评级

5. S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 扫描电子显微镜)

· 检测模式: SEM本身是观察工具,但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图像和进行成分分析(EDS),通常需要对样品进行破坏性制备,包括但不限于:切片,开封,去层,断裂面观察,需注意此过程中需要对样品喷镀导电层(金、铂、碳) 以防止荷电效应。

· 典型应用: 提供失效点的终极微观形貌和成分信息。用于分析焊点断裂模式(脆性/韧性)、IMC特征、裂纹路径、腐蚀产物、金属迁移、电迁移空洞、芯片结构缺陷(栅氧击穿孔、接触孔问题)、污染物成分鉴定等。是破坏性FA中最核心、应用最广泛的分析工具之一

· 观察内容:

微观形貌(Topography): 使用二次电子(SE)信号,提供极高的景深和分辨率,观察表面或截面的精细结构(如晶粒、台阶、裂纹、孔洞、断裂特征)

成分衬度(Composition Contrast): 使用背散射电子(BSE)信号,亮度与原子序数相关(重元素亮,轻元素暗),用于区分不同材料相(如焊料、IMC、铜线、硅)

元素成分与分布: 配合EDS,进行点分析、线扫描、面扫描(Mapping),确定材料的元素组成及其空间分布

· 结果读取:

高分辨率形貌图像(SE): 显示纳米级表面细节

成分衬度图像(BSE): 清晰显示不同材料相的位置和形态

EDS谱图: 显示某点的元素种类及大致含量(半定量)

EDS元素面分布图(Mapping): 直观显示各元素在选定区域内的分布情况

尺寸测量: 精确测量特征尺寸(线宽、层厚、缺陷大小等)
 
6. FIB(聚焦离子束,Focused Ion Beam)

· 检测模式:用镓离子(Ga⁺)束轰击样品表面,实现纳米级加工(刻蚀/沉积) 与 高分辨率成像(如同SEM)

· 典型应用:

截面加工(Cross-Section):精确位置(如EMMI热点)垂直刻蚀,暴露内部缺陷(纳米级空洞、晶格损伤)

透射样品制备(TEM Lamella):提取<100nm薄片,用于TEM分析

电路修改(Circuit Edit):沉积铂(Pt)连接断路,或刻蚀断开短路线路,验证设计修复方案

高分辨成像: 离子束成像(材料衬度)与电子束成像(形貌)互补

· 局限:

o 离子束损伤(可能改变器件电性能)
 
o 速度慢(加工一个截面需30分钟至数小时)

o 成本高(设备及维护费用)

· 结果读取:

截面SEM图:揭示纳米级缺陷(如电迁移空洞、栅氧击穿点)

元素面分布图(EDS Mapping):定位污染物(Cl、S引起腐蚀)或扩散阻挡层失效

典型案例:CPU电迁移:金属线内空洞导致开路(FIB截面可见)

7. TEM(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 检测模式:电子束穿透超薄样品(<100nm),通过衍射透射信号获得原子级结构信息

· 典型应用:

IC 栅氧完整性确认:击穿点局部形貌(HRTEM)→ 区分本征击穿(晶格缺陷)与外在损伤(如静电放电导致的熔融)

先进封装界面损伤确认:3D IC TSV(硅通孔)的Cu/绝缘层界面→ EELS检测界面扩散(如Cu污染SiO₂)

封装材料相变研究:焊点老化后IMC转变(Cu₃Sn取代Cu₆Sn₅)→ SAED衍射斑标定晶体结构

· 样品制备流程(依赖FIB):
 
粗提取:FIB在目标区域两侧刻蚀深槽,提取10μm厚片

减薄:离子束从两面轰击样品,逐渐减薄至电子束可穿透(<100nm)

最终抛光:低能离子束(2-5kV)减少表面损伤

注:实际分析需遵循 "非破坏先行,破坏递进" 原则:先用SAT/X-ray定位,再通过切片/FIB逐层深入,最终用TEM揭示原子级机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