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专业集成电路测试网~~欢迎加入IC测试QQ群:111938408

专业IC测试网

当前位置: 网站主页 > 测试工程 >

IC 失效分析方法 --Part1 常见非破坏性FA方法解析

时间:2025-07-28 21:53来源:半导体ATE测试 作者:ictest8_edit 点击:

 

IC失效分析(FA)的核心目标找出封装内部结构或材料存在的缺陷、退化或失效点,并分析其根本原因,以改进设计、工艺或材料。常见的FA检测模式可分为两种:非破坏性FA和破坏性FA。其中,非破坏性FA是起点: 其能快速、无损地定位失效区域或筛选失效模式(外观、电性、内部结构、界面分层)。非破坏性FA,常用组合为:外观(VIM) -> 电性(VI/IV) -> 结构(X-ray) -> 界面(SAT)。

非破坏性失效分析(非破坏性FA)非破坏性FA的最大优势是不破坏样品,可以在后续进行其他分析(包括破坏性分析),通常用于初步排查、定位失效区域进行批量筛选常见的非破坏性FA 按Cost 由低到高 list 如下



1. VIM (Visual Inspection Microscopy - 外观光学显微镜检查)

· 检测模式:使用光学显微镜(从低倍到高倍,甚至到共聚焦显微镜)直接观察封装体的外观

· 典型应用场景:OSAT来料检验(IQC)、生产过程中的外观检查、芯片可靠性试验后的初步失效筛选(如确认是否有外部开裂)、芯片返修后检查等。

· 观察内容:
o 芯片外部损伤:裂纹、崩边、划痕、烧毁痕迹、异物污染
芯片丝印,2D code等标记完整性:丝印、激光标记是否清晰、正确
芯片引脚/焊球状态:变形、氧化、污染、共面性
封装体变形:翘曲、气泡(有时可见)

· 检测结果读取:

VIM 图像内容读取:获取样品表面的高分辨率光学图像
VIM 缺陷标注: 可在图像上直接标注观察到的所有外部异常点
VIM 尺寸测量: 测量裂纹长度、缺陷大小、引脚间距等

2. IV (Current-Voltage Characterization - 电流-电压特性测试)

· 检测模式:使用精密源测量单元(SMU)对芯片的特定引脚、电源域、内部节点(如果可访问)或单个器件施加扫描电压,同时测量流过的电流,得到I-V曲线
· 典型应用:确认IC具体失效模式(开/短/漏电)、评估器件或接口的电性能退化程度、验证修复效果。是电性失效分析的基础

· 观察内容:

开路(Open):电流为0或极小
短路(Short):电流过大,接近电源限制
漏电(Leakage):在不应导通的电压下存在异常电流
器件特性异常:如二极管反向击穿电压变化、晶体管阈值电压漂移、跨导降低等

· 结果读取:

I-V曲线图: 绘制电流随电压变化的曲线
关键参数:提取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漏电流值、击穿电压、导通电阻等参数
与Golden/良品对比:将失效样品的I-V曲线与已知良品或规格书对比,识别异常

3. VI/CI (Voltage/Current Imaging - 电压/电流成像)

· 检测模式: 通常指 Emission Microscopy (EMMI) 或 Thermography (红外热成像)。在芯片加电工作状态下进行检测

EMMI (Emission Microscopy - 光子发射显微技术): 使用高灵敏度相机(如InGaAs, MCT)检测芯片工作时失效点(如漏电结、栅氧击穿点、闩锁、静电放电损伤点)因载流子复合或热载流子效应产生的微弱光子发射

OBIRCH (Optical Beam Induced Resistance Change - 激光束诱发电阻变化): 用激光扫描芯片表面,同时监测电源电流变化。当激光照射到电阻异常区域(如金属短路/开路、硅缺陷)时,会引起局部温升和电阻变化,导致电流变化,从而定位缺陷

Thermography (红外热成像): 使用红外热像仪检测芯片工作时的表面温度分布。失效点(如短路、过载)通常会产生异常热点
 
· 典型应用:定位芯片内部(DieLevel)的电性失效点,如漏电路径、短路、开路、栅氧缺陷、闩锁、ESD损伤。是电路级失效定位的关键第一步
· 
· 结果读取:

叠加图像: 将检测到的光子发射点(EMMI)、电流变化点(OBIRCH)或热点(Thermography)的位置信息叠加到芯片的光学图像或Layout图上
热点图: 红外热成像直接生成温度分布的热点图
坐标定位: 精确给出失效点在芯片上的物理坐标(X, Y位置)

4. X-ray (X射线透视检查)

· 检测模式:利用不同材料对X射线吸收率不同的原理进行透视成像。有2D X-ray(实时成像)和更高端的3D X-ray/CT(计算机断层扫描,可重建三维结构)
 
· 典型应用:检查封装内部互连结构(键合线、焊球/凸点)的完整性、芯片粘接质量、内部异物检测。是封装级结构分析最常用的非破坏性手段
· 
· 观察内容:

引线键合: 位置、弧度、断线、塌线、短路(相邻线接触)
焊球/凸点(BGA/CSP):存在性、位置偏移、桥连、空洞大小和分布、裂纹
芯片粘接: 空洞(Die Attach Voids)
内部导线: 断裂、变形
封装结构: 分层(有时在2D上不易直接看出,3D CT更好)、异物

· 结果读取:

2D/3D灰度图像:高密度材料(如金属)吸收X射线多,显示为亮色(如焊球、引线);低密度材料(如塑料、空气)吸收少,显示为暗色(如空洞)
尺寸测量: 测量空洞面积/体积百分比、焊球直径/间距、线弧高度/长度
缺陷识别: 通过图像对比和分析识别断线、桥连、空洞、偏移等缺陷

5. SAT (Scanning Acoustic Tomography - 超声断层扫描) / C-SAM (C-mode Scanning Acoustic Microscopy - C模式声学显微镜扫描)
· 检测模式:利用高频超声波在材料界面反射的特性。探头发射超声波并接收回波,通过扫描样品表面,获取不同深度界面的反射信号强度图像。
· 典型应用:检测封装内部各关键界面的分层缺陷(此为封装失效的主要模式之一)和芯片粘接/底部填充胶中的空洞。对水汽、温度循环等引起的分层非常敏感。是封装界

面完整性评估
的金标准
· 观察内容:要针对芯片内部分层(Delamination)和空洞(Void)

分层:发生在不同材料界面(如芯片/环氧树脂、环氧树脂/基板、基板/焊球、塑封料/芯片/引脚等)。分层处超声波反射强(显示为亮白色)
空洞: 在粘接层(Die Attach, Underfill)或塑封料内部的气泡。空洞处超声波反射强(显示为亮白色)
裂纹: 如果裂纹方向合适且充满空气,也可能被检出(亮线)

· 结果读取:
声学扫描图像: 以灰度或伪彩色图像显示不同深度截面的反射强度
界面分层图: 芯片特定深度聚焦在某一界面上,清晰显示该界面的分层区域(亮区)良好粘接区域(暗区
空洞分布图: 聚焦在粘接层内部,显示空洞的位置和大小
分层/空洞面积百分比: 软件可计算缺陷占界面面积的比例

理解FA方法的原理、应用场景和结果解读方式,对于有效诊断封装失效、提升产品可靠性至关重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