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片设计的三大可靠性挑战
时间:2025-09-15 21:19来源: MCU内外 作者:ictest8_edit 点击:
次
2025年的今天,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全面进入我们的生活,作为支撑各种大模型和高算力的AI芯片,特别是训练芯片,因其独特的架构和工作负载,正将半导体可靠性推向极限。依不同的应用领域,AI芯片不断向高效能、高带宽或低耗电等特性迈进。然而这些特点,不仅会影响AI芯片的效能与寿命,甚至,也造成AI芯片可靠性试验设计手法、设备等,面临极大挑战。
挑战1:超高功耗:热消散与热管理挑战
AI计算,尤其是训练,需要在海量核心上同步进行密集的矩阵乘加运算。这导致了:
功率密度极高:单个芯片的功耗可达数百瓦甚至上千瓦(如NVIDIA H100 700W),功率密度远超传统CPU/GPU。这好比一个小型电热丝在单位面积上散发巨大热量。
热点(Hotspot)严重:计算单元(如Tensor Core)活动高度集中,局部区域温度可能远高于芯片平均温度,产生剧烈温度梯度。
后果:高温会直接导致电子迁移(Electromigration)、负偏置温度不稳定性(NBTI)、热载流子注入(HCI)等物理效应加速,使晶体管老化、性能衰退,最终导致芯片永久性损坏。高温也会引发系统降频(Thermal Throttling),造成算力损失。
如何突破:
1. 异构集成与先进封装:
Chiplets(小芯片):将超大单片芯片分解为多个更小、功能更单一的小芯片(如计算芯粒、I/O芯粒、HBM内存芯粒),分散热源,降低单个Die的热密度。
2.5D/3D 封装:使用硅中介层(Interposer)或晶圆级封装,将计算芯粒与高带宽内存(HBM)紧密集成,缩短互连距离,降低通信功耗。但3D堆叠本身会带来新的散热难题,需要硅通孔(TSV)、微流道(Microfluidic Cooling) 等更激进的散热技术。
近内存计算(Near-Memory Computing) / 存内计算(In-Memory Computing):
传统冯·诺依曼架构中,数据在计算单元和内存之间搬运的功耗占总功耗的60%以上。
通过将计算单元嵌入内存内部或附近(如将模拟计算单元放在DRAM或SRAM旁边),极大减少数据移动,从源头上降低功耗和发热。
动态电压频率缩放(DVFS)与细粒度功耗门控:
开发更智能、更快速的电管理单元(PMU),能实时监测不同区域的计算负载和温度,对非关键路径的模块进行动态降频、降压甚至断电,精准控制功耗。
挑战2:软错误与瞬态故障挑战
空间射线或芯片内部放射性杂质衰变产生的α粒子等高能粒子轰击硅晶圆,可能引起晶体管状态翻转(0变1或1变0),即软错误(Soft Error)。
AI芯片更脆弱:
规模巨大:数十百亿个晶体管,意味着被击中的概率大大增加。
低电压操作:为降低功耗,工作电压不断降低,晶体管存储的电荷量越来越少,抗干扰能力变差。
错误传播:AI计算具有流水线和并行特性,一个微小的瞬态错误可能在计算过程中被放大和传播,导致整个训练任务失败或产生毫无意义的错误结果(“静默数据损坏” Silent Data Corruption, SDC)。
如何突破:
1. 算法层面的容错设计:
选择性保护:并非所有数据都同等重要。可以对权重梯度、关键模型参数等对最终结果影响巨大的数据施加更强的错误检测和纠正机制,而对中间激活值等采用较轻量级的保护。
** inherent Resilience**:利用AI算法本身(如随机梯度下降SGD)具有一定的内在容错性,对微小的计算错误不敏感。可以探索在保证收敛精度的前提下,如何与硬件容错协同设计。
硬件层面的错误检测与纠正(ECC):
强化ECC:在片上SRAM、寄存器文件、高速缓存等关键存储单元部署更强大的ECC(错误纠正码),如SECDED(单错误纠正、双错误检测)甚至更高级的编码。
奇偶校验与冗余执行:对计算路径(如ALU/Tensor Core)添加奇偶校验位。或者采用双重模块化冗余(DMR) 或三重模块化冗余(TMR),对关键计算单元进行复制和投票,但会带来面积和功耗开销。
系统层面的检测与恢复:
设计端到端的校验机制,定期检查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结合 checkpointing(检查点)技术,定期保存训练状态。一旦检测到错误,可以回滚到上一个正确的状态重新计算,避免从头开始。
挑战3:老化与性能衰退
芯片在长期高压、高温工作下,物理特性会逐渐、永久地退化,统称为老化(Aging)。主要机制包括:
负偏置温度不稳定性(NBTI):PMOS晶体管在负偏压和高温下,阈值电压(Vth)逐渐漂移,导致开关速度变慢。
热载流子注入(HCI):高电场下载流子获得高能量,注入栅氧层,造成界面损伤,同样导致性能下降。
AI芯片的加剧因素: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的超大规模训练任务,让芯片长期处于峰值负载,极大地加速了老化过程。可能导致任务中途因时序违例(Timing Violation)而失败。
如何突破:
1. 老化感知的物理设计(Design for Reliability - DfR):
在签核(Sign-off)阶段,不仅要考虑工艺、电压、温度(PVT)偏差,还要引入老化守卫带(Aging Guardband)。即预先估计芯片在寿命周期内的性能衰减量,在设计时就提高时钟频率或降低性能目标,为未来预留裕量。但这会牺牲初期的峰值性能。
在线监测与自适应调节:
在芯片内部植入老化传感器(Aging Sensor) 或环形振荡器(Ring Oscillator),实时监测关键路径的实际延迟变化。
构建自适应电压调节(AVS) 系统:当传感器检测到路径延迟因老化而增加时,系统可以微调提高供电电压,以补偿速度的损失,保证功能正确。这实现了“按需补偿”,避免了初始的过度设计。
可靠性、可用性、可服务性(RAS)架构:
借鉴大型服务器CPU的设计理念,构建全面的AI芯片RAS体系。包括错误记录、分析和预测性维护功能,能提前预警芯片的健康状态,在发生严重故障前进行调度或更换。
突破这些可靠性挑战,不再是单个技术点的创新,而需要一个“系统-架构-电路-工艺”全栈式的协同优化。未来的AI芯片设计必须将可靠性(Reliability)作为与性能(Performance)、功耗(Power)、面积(Area) 同等重要的核心指标(PPA -> PPAR),从设计之初就进行通盘考量,才能支撑起持续发展的AI算力需求。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