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专业集成电路测试网~~欢迎加入IC测试QQ群:111938408

专业IC测试网

当前位置: 网站主页 > 测试工程 >

ATE--芯片CP测试详解:晶圆级的“质量守门员”

时间:2025-08-18 20:34来源: dpzc DFT-DS 作者:ictest8_edit 点击:

 

在半导体制造流程中,确保每一颗芯片在出厂前都具备良好的功能和性能,是保证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关键。为此,芯片测试被划分为多个阶段,其中CP测试(Circuit Probing Test,通常称为晶圆测试Wafer Test)是整个测试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CP测试在芯片封装之前进行,通过探针卡(Probe Card)与晶圆上的焊盘(Pad)接触,对每一个尚未切割的芯片(Die)进行电性与功能测试。本文将系统介绍CP测试的定义、目的、流程、关键技术、挑战及其在芯片制造中的重要作用。

 

一、基本概念介绍


1、什么是CP测试

如下图所示,一颗芯片最终做到终端产品上,一般需要经过设计,晶圆制造,晶圆测试,封装,成品测试,板级封测等很多环节。



CP测试(Circuit Probing Test)是指在晶圆制造完成后、封装之前,使用自动测试设备(ATE, Automatic Test Equipment)和探针台(Prober)对晶圆上的每一个芯片进行的功能性、参数性和可靠性测试。由于测试是在晶圆级(Wafer Level)进行的,因此也被称为晶圆测试(Wafer Sort 或 Wafer Testing)。

CP测试在整个芯片制作流程中处于晶圆制造和封装之间。晶圆(Wafer)制作完成之后,成千上万的裸DIE(未封装的芯片)规则的分布满整个Wafer。由于尚未进行划片封装,芯片的管脚全部裸露在外,这些极微小的管脚需要通过更细的探针(Probe)来与测试机台(Tester)连接。

在未进行划片封装的整片Wafer上,通过探针将裸露的芯片与测试机连接,从而进行的芯片测试就是CP测试。

· 测试对象
:整片晶圆上的所有芯片(Die)

· 测试时机
:晶圆制造完成(Front-End)后,封装(Back-End)前

· 测试目标
:筛选出功能不良或参数超标的芯片,避免将坏芯片送入封装环节,从而节省封装成本并提高最终产品的良率。



图 1 CP Test在芯片产业价值链上的位置
 


图 2 Wafer上规则的排列着DIE

2、为什么要做CP测试


Wafer制作完成之后,由于工艺原因引入的各种制造缺陷,分布在Wafer上的裸DIE中会有一定量的残次品。CP测试的目的就是在封装前将这些残次品找出来(Wafer Sort),从而提高出厂的良品率,缩减后续封测的成本。

1. 良率监控与分析

· 通过测试结果统计每片晶圆的良率(Yield),帮助制造部门分析工艺缺陷来源。
· 识别晶圆上的“坏点”分布(如边缘失效、中心失效等),优化制造流程。

2. 成本控制

· 封装成本远高于晶圆制造成本。若将不良芯片封装,会造成巨大浪费。
· CP测试可提前剔除坏芯片,仅对好芯片(Known Good Die, KGD)进行封装,显著降低整体成本。

3. 功能验证

· 验证芯片基本功能是否正常,如数字逻辑、模拟性能、存储器读写、I/O接口等。
· 检测短路、开路、漏电等制造缺陷。

4. 参数测试(DC/AC Test)
 
· 供电电流(IDD/IDDQ)
· 输入漏电流(IIH/IIL)
· 输出驱动能力
· 时钟频率、建立/保持时间等时序参数
· 测量关键电气参数,如:
· 确保芯片工作在规格范围内。

5. 为后续测试提供数据支持

· CP测试结果可用于FT(Final Test)阶段的分级(Speed Binning)、修复(Repair)或调试。

而且通常在芯片封装时,有些管脚会被封装在内部,导致有些功能无法在封装后进行测试,只能在CP中测试。

另外,有些公司还会根据CP测试的结果,根据性能将芯片分为多个级别,将这些产品投放入不同的市场。

 

 

、CP测试内容和测试方法 


  一)、CP测试的主要内容


CP测试内容根据芯片类型(数字、模拟、混合信号、存储器等)有所不同,但通常包括以下几大类:


1. DC参数测试(Direct Current Test)


DC测试用于测量芯片在静态条件下的电气特性,是CP测试的基础。

供电电流测试

· IDD:工作电流
· IDDQ:静态电流(Quiescent Current),用于检测漏电或短路缺陷。
· IDD / IDDQ:芯片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电源电流。
· 异常高的IDDQ通常表明存在制造缺陷(如栅氧击穿、漏电通路)。
 
I/O引脚参数测试

· 输入漏电流(IIH / IIL):高电平/低电平输入时的漏电流。
· 输出驱动能力:测量输出高/低电平时的电压和电流。
· 输入阈值电压(VIL / VIH):确定逻辑0/1的识别电压范围。

开路与短路测试(Continuity & Leakage Test)

· 检测芯片I/O与地或电源之间是否存在短路。
· 验证焊盘连接是否正常,避免开路。


2. 功能测试(Functional Test)


功能测试验证芯片是否能正确执行其设计功能。

数字逻辑功能测试

· 通过施加激励信号,验证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的行为是否符合预期。
· 使用测试向量(Test Vectors) 覆盖关键路径和状态机跳转。

存储器测试(Memory Test)

· 对嵌入式SRAM、ROM、Flash等进行读写测试。
· 常用算法:March C、Checkerboard、Galloping Row等,检测固定故障、耦合故障等。

模拟功能测试

· 对ADC、DAC、LDO、PLL等模拟模块进行功能验证。
· 测量输出电压、增益、带宽、信噪比等。

接口功能测试

· 验证I2C、SPI、UART、USB、DDR等接口的通信功能。


3. AC参数测试(Alternating Current Test)


AC测试用于验证芯片在动态工作条件下的时序性能。

时钟频率测试

· 测量芯片最高工作频率(fmax),判断是否满足规格。
· 通过逐步提高时钟频率,找到功能失效点。

建立时间(Setup Time)与保持时间(Hold Time)测试

· 验证数据信号相对于时钟边沿的稳定性窗口。


传播延迟(Propagation Delay)测试


· 测量信号从输入到输出的延迟时间。

时序裕量测试

· 在不同PVT(工艺、电压、温度)条件下测试时序是否满足要求。


4. 可靠性与环境测试(部分在CP阶段进行)


虽然大部分可靠性测试在FT(Final Test)阶段进行,但部分CP测试也会包含:

温控测试(Temperature Test)

· 在高温(如125°C)或低温(如-40°C)下进行功能与参数测试,验证芯片工作温度范围。

电压扫描测试

· 改变供电电压,测试芯片在不同Vdd下的稳定性。

二)CP测试的常用方法


为了高效、准确地完成上述测试内容,CP测试采用多种技术与方法,结合自动测试设备(ATE)和探针台(Prober)实现。


1. 扫描测试(Scan Test)


· 原理:将芯片中的触发器(Flip-Flop)连接成一条或多条扫描链(Scan Chain),在测试模式下,可通过串行方式加载测试向量并捕获输出。
· 优点:
· 大幅提高测试覆盖率(可达95%以上)。
· 适用于复杂数字逻辑的故障检测。
· 工具支持:Synopsys DFT Compiler、SIMENS Tessent 等。


2. 内建自测试(BIST, Built-In Self-Test)


· 原理:在芯片内部集成测试逻辑,测试时由芯片自行生成激励并分析响应。
· MBIST(Memory BIST):用于测试嵌入式存储器。
· LBIST(Logic BIST):用于测试组合逻辑。
· 优点:
· 减少外部ATE的负担,降低测试向量存储需求。
· 适合高密度、高速芯片。
· 应用:广泛用于CPU、SoC、FPGA等复杂芯片。


3. 边界扫描测试(Boundary Scan / JTAG)


· 标准:IEEE 1149.1
· 原理:在芯片I/O引脚周围集成边界扫描单元,形成扫描链,用于测试芯片间互连或I/O功能。
· 在CP中的应用:
· 验证I/O pad的驱动与接收功能。
· 检测焊盘开路或短路。
· 用于调试和编程。


4. 参数测试方法


· Force-Current, Measure-Voltage(FIMV):
· 施加电流,测量电压(如测量二极管压降)。
· Force-Voltage, Measure-Current(FIMC):
· 施加电压,测量电流(如测量IDDQ)。
· 精密测量单元(PMU, Precision Measurement Unit):
· ATE中的专用模块,用于高精度DC参数测量。


5. 多站点测试(Multi-Site Testing)


· 原理:ATE同时测试多个芯片(如2-site、4-site、8-site),提高测试效率。
· 挑战:
· 需确保各站点信号同步。
· 避免电源噪声相互干扰。
· 优化:动态调整测试向量顺序,平衡负载。


6. 探针卡技术与接触方法


· 悬臂探针(Cantilever Probe):
· 成本低,适用于大间距焊盘。
· 垂直探针(Vertical Probe / MEMS Probe):
· 精度高,接触力小,适用于细间距、低损伤测试。
· 环氧树脂环探针(Epoxy Ring):
· 用于大电流测试,如功率芯片。


三、CP测试流程


CP测试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的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1、测试程序开发与可测试性设计


· 基于芯片设计规格,使用测试语言(如ATPG、MBIST、Scan Test)生成测试向量。
· 开发ATE测试程序(Test Program),包括DC测试、功能测试、AC时序测试等。
· 在工程样品上进行调试和验证。

DFT(Design For Test),可测试性设计。如第二节CP测试内容和测试方法所述,芯片测试中用到的很多逻辑功能都需要在前期设计时就准备好,这一部分硬件逻辑就是DFT。

DFT逻辑通常包含SCAN、Boundary SCAN、各类BIST、各类Function Test Mode以及一些Debug Mode。

测试人员需要在芯片设计之初就准备好TestPlan,根据各自芯片的规格参数规划好测试内容和测试方法。

· 芯片通常会准备若干种TestMode功能,通过配置管脚使芯片进入指定的测试状态,从而完成各个类型的测试。

· 对于SCAN和Boundary SCAN,需要插入ScanChain,根据芯片规模、Timing、SCAN覆盖率等参数,DFT工程师需要决定插入ScanChain的长短和数目。然后使用ATPG

自动生成SCAN测试向量,覆盖率决定了测试向量的长短。为了节约成本还要对ScanChain进行压缩。然后再进行功能仿真和SDF仿真,保证功能和Timing满足要求。

ATPG可输出WGL或STIL格式文件供Tester使用。细节还有很多,这里不再展开叙述了。

· BIST(Built-In SelfTest)逻辑。这些自测逻辑完成对ROM/RAM/Flash等功能的测试。

· Function Test Mode。一些专门的功能测试需要增加硬件逻辑,例如ADC/DAC/时钟等


2、选测试厂,测试机


测试厂和测试机的选择要考虑芯片类型、测试内容、测试规格和成本等因素。


 

一套芯片测试设备称为ATE(Automatic Test Equipment),由机台(Tester)、Loadboard、Probe Card、Handler和测试软件等部分组成。CP测试ATE不需要Loadboard和Handler。



图5,ATE机器

按照侧重的芯片类型和测试内容分,测试机台有很多品牌和产品系列:

例如存储器芯片Advantest T55xx 系列等、数字混合信号或SoC芯片Teradyne J750 系列等,RF射频芯片Credence ASL-3000 系列等。


3、制作ProbeCard以及Test Program


选择好测试机后,硬件方面需要制作ProbeCard,软件方面需要制作Test Program。



探针卡是连接ATE与晶圆焊盘的“桥梁”,其上布有微小探针(Probe Needle),可精确接触芯片的I/O焊盘。

· 探针卡需根据芯片引脚布局定制,常见类型有:

· 悬臂式探针卡(Cantilever):成本低,适用于低引脚数、大间距芯片。

· 垂直探针卡(Vertical Probe / MEMS Probe):精度高,适用于BGA、CSP等高密度封装前的测试。

· 环氧树脂环探针卡(Epoxy Ring):用于大电流测试。

ProbeCard包括探针和芯片外围电路。裸DIE规则的布满整个Wafer,无论哪片Wafer,每颗DIE都有固定的位置,芯片管脚的位置也就固定。这些位置坐标和间距都信息在芯片投产前已经确定,制作针卡需要这些参数。探针有钨铜、铍铜或钯等材料,这些探针在强度、导电性、寿命、成本等方面各有特点。

针卡还需要确定同测数(Site)。增加同测数可以节约测试机时成本,但是受限于测试机台资源,同测数有上限,例如32/16/8/4。



6,ProbeCard照片

· Test Program是测试程序。

测试程序控制整个机台的测试过程。不同的测试机有不同的测试软件系统,对应的测试程序也有不同的格式。通常工程师提供WGL/STIL/VCD等格式的文件,再转换成测试机需要的文件格式,并增加其他测试程序。


探针台与ATE协同工作


· 探针台(Prober):负责搬运晶圆、对准芯片位置、控制探针接触压力。

· 自动测试设备(ATE):如Teradyne、Advantest等,负责施加激励信号、采集响应数据。

· 工作流程:

1. 晶圆放入探针台,通过视觉系统对准(Alignment)。

2. 探针台移动晶圆,使探针精确接触第一颗芯片的焊盘。

3. ATE运行测试程序,记录测试结果(Pass/Fail)。

4. 探针台移动到下一颗芯片,重复测试。

5. 全部芯片测试完成后,生成晶圆图(Wafer Map),标记好/坏芯片。


4、调试以及结果分析


Wafer由Foundry出厂转运至测试厂,ATE软硬件就绪后就可以开始进行调试了。

根据TestPlan,Pattern(测试向量)被分作不同的BIN,从而定位测试错误的位置。调试时还可以在系统上直接看到一个Pattern中错误的Cycle位置,工程师根据这些错误信息进行debug,修改Pattern和测试程序,逐个清理,直到所有BIN都PASS。

同测的多Site全部PASS,Loop多轮后,便可以在整片Wafer上Try Run。此时工程师还要调试探针力度、清理探针周期等参数,确保整片Wafer上每一次Touchdown都可以测试稳定。

整片Wafer的测试结果通常生成一个WaferMap文件,数据生成一个datalog,例如STD文件。WaferMap主要包含良率、测试时间、各BIN的错误数和DIE位置,datalog则是具体的测试结果。工程师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决定是否进入量产。


图7,WaferMap截图


5、量产


进入量产阶段后,根据大量测试的统计数据,可以进行一些调整以进一步优化测试流程。

· 根据结果将错误率较高的BIN尽量排在靠前的位置,测试进行到第一个出错的BIN后就不在继续向下进行,以节省测试时间,并且防止已发现的错误导致后续测量损坏针卡。

· 将错误率较低的BIN排在靠后的位置,当错误率极低时,甚至删除该测试,以节省测试时间。

· 决定是否对出错的DIE进行复测。由于各种原因,对于出错的DIE,再重新测试一次可能会PASS。通常复测可以纠正一定比例的错误,但是要多用一部分测试时间,所以要综合考虑决定是否复测。

· 通常处于Wafer边缘位置的DIE出错的概率较高,综合考虑,有时可以直接将边缘DIE剔除,不进行测试就标为坏品,以节省测试时间。

· 还需要关注良率是否稳定,当连续出现良率较低的情况时,需要停止测试,进行数据分析,检查设备或与Foundry沟通。

量产CP测试的结果需要交给后续封装厂使用。通常是一个含有分BIN信息的Map文件,封装厂根据Map文件挑选好品封装,剔除坏品,还可以保留客户选择的特殊BIN别。
 


四、CP测试的关键技术


1. 测试覆盖(Test Coverage)


· 需确保测试向量能覆盖尽可能多的故障模型,如:
· 固定故障(Stuck-at Fault)
· 转换故障(Transition Fault)
· 路径延迟故障(Path Delay Fault)
· 耦合故障(Coupling Fault)
· 使用扫描链(Scan Chain)BIST(Built-In Self-Test) 提高测试覆盖率。


2. 探针接触可靠性


· 探针与焊盘的接触质量直接影响测试结果。
· 需控制接触力、对准精度,避免划伤焊盘或接触不良。
· 探针需定期清洁与更换,防止氧化或磨损。


3. 温度控制


· 某些芯片需在高温或低温下测试(如-40°C ~ 125°C)。
· 探针台配备温控平台(Thermal Chuck),实现温控测试(Temperature Cycling Test)。


4. 高速信号测试


· 对于高速接口(如SerDes、DDR),需使用高性能探针卡和ATE,支持GHz级信号传输。
· 考虑信号完整性、阻抗匹配、串扰等问题。


5. 多站点测试(Multi-Site Testing)


· 为了提高测试效率,ATE可同时测试多个芯片(如4-site、8-site)。
· 需确保各站点信号同步,避免相互干扰。


五、成本控制


CP测试成本由前期一次性投入的固定成本和后期量产的可变成本组成。

1、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包含DFT开发以及面积和功耗、ProbeCard制作和养护,Test Program制作和调试。

· DFT开发以及面积和功耗
DFT有开发成本。并且DFT硬件逻辑将占用一部分芯片面积(虽然很小),DFT要提高效率,减小面积和功耗。

· ProbeCard制作
ProbeCard有公板和专板两种。顾名思义,公板是公用板,专板是专用板。公板是在已有的板子上通过飞线等方式组成芯片外围电路,制作成本低,制作周期短,适用于对测试规格要求不高的CP测试。专板是为自家芯片专门制作的板子,适用于对外围电路要求高,测试规格精密的芯片,设计和制作成本高,周期长。

ProbeCard上的探针材料和探针数也影响成本。各种材料的探针各有特点,价钱也不同,这里不再展开。减少探针数量也能降低成本。在资源允许的条件下要尽可能的增加同测数,多Site同测可以减少测试时间成本。

· Test Program制作和调试

Test Program有开发成本。调试时需要机台,有调试机时成本。还需要一片调试Wafer,调试过程中反复Touchdown会导致该片Wafer上的若干DIE无法再进行封装。


2、可变成本


可变成本主要就是量产测试时间。量产测试时间是整个CP测试成本中的最重要组成。而且测试前期投入固定成本后,今后量产的全部成本几乎都在测试时间成本上。直接影响测试时间的内容主要有:DFT效率、同侧数、Test Program效率和一些量产策略。

· DFT效率:

DFT测试执行的高效直接影响单个DIE的测试时间。因此在芯片设计之初,DFT就要考虑到测试效率。减少测试时间,提高覆盖率,这对节约成本至关重要。

提高测试时钟;Scan使用压缩模式;缩减TestMode上电时间;检查测试计划,缩减不必要的测试项;检查测试策略是否合理,优化测试方案等等。一切DFT设计以提高效率为根本原则,既要高覆盖率,又要缩减时间。有时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则需要相互权衡。

在资源允许的条件下要尽可能的增加同测数,多Site同测可以减少测试时间成本。

· Test Program效率:

和DFT效率相比,测试程序效率影响有限,但是合理安排测试程序还是可以缩减测试时间。例如在程序中减少不必要的等待时间;多个测试项并行进行等。

· 量产策略:合理安排一些量产的策略可以节约测试时间。
 


六、CP测试与FT测试的关系




两者相辅相成:CP测试是“第一道防线”,FT测试是“最终把关”。


七、CP测试的发展趋势


1. 向KGD(Known Good Die)演进

· 在2.5D/3D封装、Chiplet架构中,裸芯片直接参与系统集成,要求CP测试达到“最终测试”级别的可靠性。

2. 测试前移(Test Early)

· 在制造过程中插入In-Line Test,实现早期缺陷检测。

3. 智能化测试

· 利用AI/ML分析测试数据,预测潜在失效,优化测试向量。

4. 探针卡技术创新
 
· 发展更精细、更耐用的探针技术,如纳米探针、弹性探针。

5. 与ATE深度融合
 
· 支持更高速、更高精度的测试需求,适应5G、AI、HPC芯片。
 

总结


CP测试作为芯片制造流程中的关键一环,不仅是质量控制的“守门员”,更是成本优化的“节流阀”。它通过在封装前对每一颗芯片进行电性与功能验证,有效剔除不良品,提升整体良率,降低封装浪费。随着半导体工艺不断向先进节点演进,芯片复杂度和集成度持续提升,CP测试面临着更高的精度、速度和可靠性要求。

未来,CP测试将不再仅仅是“通过/失败”的简单判断,而是向高精度参数测试失效模式预测数据驱动优化的方向发展。对于芯片设计公司、代工厂(Foundry)和封测厂(OSAT)而言,建立高效、可靠的CP测试体系,是确保产品竞争力和市场成功的关键保障。

掌握CP测试的原理、流程与挑战,不仅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更能为芯片设计、工艺优化和成本控制提供有力支持。在“后摩尔时代”,CP测试将继续在半导体产业链中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