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专业集成电路测试网~~欢迎加入IC测试QQ群:111938408

专业IC测试网

当前位置: 网站主页 > 相关技术 > 芯片制造 >

芯片早夭筛查(Early Failure Screening)

时间:2025-09-17 20:37来源: MCU内外 作者:ictest8_edit 点击:

 

芯片的“早夭”(Infant Mortality),也称为早期失效,是电子产品失效率“浴盆曲线”(Bathtub Curve)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失效主要由制造过程中引入的潜在缺陷(Latent Defects)导致,这些缺陷在最初的使用小时内会迅速暴露。

早夭筛查的核心目的就是:通过施加应力(Stress),加速这些潜在缺陷的暴露,从而在出厂前将含有缺陷的、可能早期失效的芯片筛选出去,确保交付给客户的产品具有高可靠性。

以下是主要的方法与措施,通常分为几个层次:

一、 核心筛查方法:加速应力测试

这些是在晶圆(Wafer)级和封装后(Package)级进行的筛选测试。

1. 老化测试(Burn-In, BI)

这是最经典、最有效的早夭筛查手段。
 
原理:将芯片在高温(通常125°C)下施加高于额定值的电压(如1.2V芯片加1.3V)并运行其内部电路(动态老化)或保持静态(静态老化)。高温和高压会大大加速电迁移、栅氧退化、界面陷阱生成等失效机制,使有缺陷的芯片在几小时到几十小时内失效,而正常芯片则可稳定工作数年。

实施

动态老化(Dynamic BI):给芯片加载测试矢量(Pattern),让其内部逻辑单元和信号路径充分活动,能更好地筛选出与电路功能相关的缺陷。

静态老化(Static BI):只给芯片供电,不加载测试矢量,主要用于筛选与电源网络相关的缺陷(如短路、大面积漏电)。

缺点:成本高(需要昂贵的老化炉和测试座)、测试时间长、可能对正常芯片造成轻微寿命损耗。

2. 高温工作寿命测试(High-Temperature Operating Life, HTOL)

HTOL常用于可靠性验证,但也可作为对高端芯片的一种筛选手段,其条件通常比老化测试更严苛(温度更高、时间更长、电压更高),用于确保产品达到既定的可靠性目标(如失效率<X FIT)。

3. 温度循环(Temperature Cycling, TC)与热冲击(Thermal Shock)


原理:让芯片在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之间快速循环。利用不同材料(硅、金属、模塑化合物、衬底)热膨胀系数(CTE)不匹配产生的机械应力,来筛选出封装相关的缺陷,如:

芯片开裂(Die Crack)

键合线断裂(Wire Bond Lift-off)

界面分层(Delamination)

焊球开裂(Solder Ball Crack)

4. 高度加速应力筛查(Highly Accelerated Stress Screen, HASS)

HASS是生产阶段使用的筛查方法,其应力水平比HALT(高加速寿命测试)稍低,但远高于产品正常使用的条件。它旨在极短时间内(几分钟到几小时)快速暴露制造缺陷,是保证量产质量的有力工具。

二、 电性测试筛查

这些测试在老化前后以及最终测试(Final Test)时进行,用于判断芯片是否通过筛查。

1. 常温/低温测试(Cold Test)

低温(如-40°C)下进行功能测试和参数测试。低温会增大晶体管的阈值电压(Vth),减慢电路速度。这对于筛选出:

时序边际(Timing Margin)不足的芯片:在常温下能通过速度测试,但在低温下因延迟增大而失败。

电阻性接触/通孔缺陷:低温下电阻变化更敏感。

2. 高温测试(Hot Test)

高温(如125°C)下进行测试。高温会降低Vth,增大漏电流。这对于筛选出:

功耗异常的芯片:高温下漏电流急剧增大,导致静态电流(Iddq)超标。

功能失效:高温可能使某些对温度敏感的电路(如带隙基准源、振荡器)参数漂移超出范围。

3. 静态电流测试(Iddq Testing)


原理:在CMOS电路中,静态下理想的漏电流应接近零。如果存在缺陷(如栅氧击穿、桥接短路、PN结漏电),会导致静态电流显著升高。

实施:在施加特定测试矢量后,测量电源引脚上的电流。通过监测Iddq的异常,可以有效筛选出许多物理缺陷。

优点:测试速度快,覆盖率较高。

挑战:随着工艺进入纳米级别,晶体管本身的漏电流(亚阈值漏电、栅极漏电)已经很大,使得缺陷引起的异常电流难以分辨。

4. 提升电压/降低电压测试(Elevated/Reduced Voltage Test)


提升电压:在高于额定电压下测试,可以暴露对电压敏感的缺陷和时序边际问题(类似老化)。

降低电压:在低于额定电压下测试,可以筛选出因工艺波动导致性能偏弱的芯片,这些芯片在低压下无法正常工作。

三、 工艺监控与控制(根源性措施)

筛查是“治标”,从制造源头上减少缺陷才是“治本”。

1. 在线工艺监控(In-line Process Control)

o 在制造过程中设置大量监控点(Measurement Points),使用光学检测(AOI)、电子束检测(EBI)等技术实时监测晶圆上的缺陷密度、关键尺寸(CD)、膜厚等参数。

o 利用统计过程控制(SPC)技术,一旦发现工艺参数偏离控制范围,立即报警和调整,防止大批量缺陷的产生。
 
2. 可靠性监控晶圆(Reliability Monitor Wafers)

o 定期在量产线上投放专门用于可靠性测试的晶圆,对其进行TDDB(经时介质击穿)、HCI(热载流子注入)、EM(电迁移)等可靠性测试,监控工艺线的长期可靠性水平。

总结:一个典型的早夭筛查流程

芯片的早夭筛查是一个系统工程,通常结合多种方法,形成一个多层次的防御网络:
阶段 主要筛查措施 目标
晶圆制造中 在线工艺监控(AOI, EBI, SPC) 预防:从源头减少缺陷来源
晶圆测试(CP) 电性测试(功能、参数、Iddq)、低温/高温测试 初筛:淘汰功能、参数不合格的晶粒
封装后 老化测试(Burn-In)、温度循环(TC) 核心筛查:施加应力,加速潜在缺陷暴露
最终测试(FT) 全面的功能/参数测试、低温/高温测试 终检:确保经过应力筛选后芯片功能依然完好,并满足所有规格

趋势:随着芯片工艺越来越先进,成本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高成本的Burn-In应用范围在缩小。行业更倾向于通过加强在线工艺控制设计更强大的内置自测试(BIST)电路来从源头和设计端保证质量,同时结合更精细化的电性测试方法(如LVST, ELFR)来替代部分老化筛选的作用。但对于高可靠性要求的产品(如汽车电子、航空航天),严格的应力筛选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