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专业集成电路测试网~~欢迎加入IC测试QQ群:111938408

专业IC测试网

半导体后端工艺:了解半导体测试(下)

时间:2023-07-25 12:49来源:闪德半导体 作者:ictest8_edit 点击:

 

晶圆测试

晶圆测试的对象是晶圆,而晶圆由许多芯片组成,测试的目的便是检验这些芯片的特性和品质。为此,晶圆测试需要连接测试机和芯片,并向芯片施加电流和信号。完成封装的产品会形成像锡球(Solder Ball)一样的引脚(Pin),利用这些引脚可以轻而易举完成与测试机的电气连接。但在晶圆状态下,连接两者就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探针卡(Probe Card)。如图2所示,探针卡是被测晶圆和测试机的接口,卡上有很多探针2可以将测试机通讯接口和晶圆的焊盘直接连接起来,卡内还布置了很多连接探针与测试机的连接线材。探针卡固定在测试头上,晶圆探针台通过使探针卡与晶圆焊盘点精准接触,完成测试。2探针: 与晶圆焊盘进行电气连接和直接接触的针状物。
 
▲ 图2 : 晶圆测试系统模式图(ⓒ HANOL出版社/photograph.Formfactor)
 
将晶圆正面朝上装载后,再把图2右侧的探针卡反过来使针尖朝下,实现与晶圆焊盘的准确对位。这时,温度调节设备根据测试所需温度条件,施加相应温度。测试系统通过探针卡传送电流和信号,并导出芯片讯号,从而读取测试结果。探针卡要根据被测芯片的焊盘布局和晶圆芯片排布制作,即探针与被测晶圆焊盘布局要一致。而且,要按照芯片排列,反复排布探针。其实,在实际操作中,仅凭一次接触是无法测试晶圆的所有芯片的。因此,在实际量产过程中要反复接触2~3次。一般来讲,晶圆测试依次按照“电气参数监控(EPM) → 晶圆老化(Wafer Burn in) → 测试 → 维修(Repair) → 测试”顺序进行。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解一下晶圆测试的具体工序。

◎ 电气参数监控(EPM,Electrical Parameter Monitoring)

测试可以筛选出不良产品,又可以反馈正在研发或量产中的产品缺陷,从而进行改善。相比而言,电气参数监控的主要目的是后者,即通过评价分析产品单位元件的电气特性,对晶圆的制作工序提供反馈。具体来说,就是在进入正式晶圆测试前,采用电学方法测量晶体管的特性和接触电阻,验证被测产品是否满足设计和元件部门提出的基本特性。从测试的角度来看,就是利用元件的电学性能提取直流参数(Parameter),并监控各单位元件的特性。

◎ 晶圆老化(Wafer Burn in)

 
▲ 图3:产品使用时间与不良率(ⓒ HANOL出版社)
 
图3以时间函数揭示了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不良率 [曲线呈现出如同浴缸的形状,故被称作浴盆曲线(Bath-Tub Curve)] :早期失效(Early failure)期,产品因制作过程中的缺陷所导致的失效率较高;制造上的缺陷消失后,产品进入偶然失效(Random failure)期,在此期间,产品的失效率降低;产品老化磨损后进入耗损(Wear out)失效期,失效率明显再次上升。可见,如果完成产品后立即提供给客户,早期失效会增加客户的不满,造成退货等产品问题的可能性也很大。
“老化(Burn in)”的目的就是为识别产品的潜在缺陷,提前发现产品的早期失效状况。晶圆老化是在晶圆产品上施加温度、电压等外界刺激,剔除可能发生早期失效的产品的过程。

◎ 晶圆测试

在晶圆老化(Wafer Burn in)测试剔除早期失效产品后使用探针卡进行晶圆测试。晶圆测试是在晶圆上测试芯片电学性能的工序。其主要目的包括:提前筛选出不良芯片、事先剔除封装/组装3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产品并分析其原因、提供工序反馈信息,以及通过晶圆级验证(Wafer Level Verification)提供元件与设计上的反馈等。
在晶圆测试中筛选出的部分不良单元4,将会在我们下面要讲到的维修(Repair)过程中被备用单元(Redundancy cell)替换。为测试这些备用单元是否能正常工作,以及芯片能否成为符合规格的良品,在维修工序后,必须重新进行一次晶圆测试。
3组装 : 与基板或系统实现电气或直接连接、组装的工序;
4单元(Cell): 为在记忆元件存储信息(Data)所需的最小单位的单元数组;DRAM存储单元(Cell)由一个晶体管(Transistor)和一个电容器(Capacitor)组成;

◎ 维修(Repair)

维修作为内存半导体测试中的一道工序,是通过维修算法(Repair Algorithm),以备用单元取代不良单元的过程。假设在晶圆测试中发现DRAM 256bit内存的其中1bit为不良,该产品就成了255bit的内存。但如果经维修工序,用备用单元替换不良单元,255bit的内存就又重新成了256bit的内存,可以向消费者正常销售。可见,维修工序可以提高产品的良率,因此,在设计半导体存储器时,会考虑备用单元的制作,并根据测试结果以备用单元取代不良单元。当然,制作备用单元就意味着要消耗更多的空间,这就需要加大芯片的面积。因此,我们不可能制作可以取代所有不良内存的充足的备用单元(比如可以取代所有256bit的备用256bit等)。要综合考虑工艺能力,选择可以最大程度地提升良率的数量。如果工艺能力强,不良率少,便可以少做备用单元,反之则需要多做。
维修可分为列(Column)单位和行(Row)单位:备用列取代不良单元所在的列;备用行取代不良单元所在的行。
DRAM的维修要先切断不良单元的列或行,再连接备用列或行。维修可分为激光维修和电子保险丝(e-Fuse)维修。激光维修,顾名思义,就是用激光烧断与不良单元的连接。这要求先脱去晶圆焊盘周围连线的保护层(Passivation layer),使连接线裸露出来。由于完成封装后的芯片表面会被各种封装材料所包裹,激光维修方法只能用于晶圆测试。电子保险丝维修则采用在连接线施加高电压或电流的方式断开不良单元。这种方法与激光维修不同,它通过内部电路来完成维修,不需要脱去芯片的保护膜。因此,除晶圆测试外,该方法在封装测试中也可使用。

封装测试

在晶圆测试中被判定为良品的芯片,经封装工序后需要再进行封装测试,因为这些芯片在封装工序中有可能发生问题。而且,晶圆测试同时测试多个芯片,测试设备性能上的限制可能导致其无法充分测试目标参数。与此相反,封装测试以封装为单位进行测试,对测试设备的负荷相对较小,可以充分测试目标参数,从而选出符合规格的良品。
封装测试方法如图4所示:先把“03”的封装引脚(Pin,图中为锡球)朝下装入封装测试插座内,使引脚与插座内的引脚对齐,然后再将封装测试插座固定到封装测试板(Package Test Board)上进行测试。
 
▲ 图4:封装测试系统(ⓒHANOL出版社/ photograph.NST, SENSATA)
 

老化测试(Test During Burn In,TDBI)

前边也提到过,“老化(Burn in)”是为了提前发现产品的早期失效,向晶圆产品施加温度、电压等外界刺激的工序。这一工序既可在晶圆测试中进行,也可在封装测试阶段进行。封装后实施的“老化”被称为老化测试(TDBI)。大部分半导体产品在晶圆和封装测试均进行老化测试,以便更加全面地把握产品的特性,寻找缩减老化时间和工序数量的条件。可见,老化对于量产来说是一道最有效的工序。

◎ 测试

这是验证数据手册5中定义的运作模式在用户环境中能否正常工作的流程。通过温度测试,检验产品交流/直流参数的缺陷,以及单元&外围电路(Cell & Peri)区域的运作是否满足客户要求的规格。此时,需要在比数据手册中规定的条件更为恶劣的条件下,甚至是最糟糕的条件下进行测试。5数据手册(Data Sheet):定义半导体产品基本配置与特性等具体信息的文件。

◎ 外观(Visual)检测

完成所有测试后,需通过激光打标(Laser Marking)把测试结果和速率特性(尤其是需要区分速率时)记录在产品封装的表面。经封装测试和激光打标后,将良品装入封装托盘(Tray),产品即可出厂了。当然,在出厂前,还要进行最后一道测试——外观测试,以剔除外观上的缺陷。外观检测主要查看是否有龟裂、打标错误、装入错误的托盘等问题;锡球方面主要检查球是否被压扁,或球是否脱落等问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